言情小说 >> 现代,台湾 >> 日久生情,细水长流 >> 日照蔚蓝海作者:裴宁 | 收藏本站
日照蔚蓝海 page 46 作者:裴宁
    感受着这份令他想珍惜一生的温暖甜美,他在心里悄声说道:

    爷爷,看着吧,我们会一起完成您交付的最后一个任务——

    在这个没有战乱的平和时代,与所爱的人,共度无侮的人生。

    和暖春阳映照在蔚蓝的海面上,波光中闪烁着,点点的祝福。

    ——全书完

    备注:给想多知道一点时代背景设定的人

    在此简单注释在故事中无法一一解释的时代背景,对这一段历史有更深入兴趣者可参考,但不看并不会影响对故事的理解。

    注一:“吉野村”

    花莲港厅的吉野村即为今日之花莲县吉安乡。一九一0年(明治四十三年)创村,为第一个日本政府官办移民村,由三个聚落组成:宫前(今庆丰村)、清水(今福兴村)、草分(今永兴村)。大部分移民以农业为生,但也有少数非务农的居民,移民主要来自与台湾风土较相近的日本四国与九州岛。

    注二:“萤之光”

    稻垣千颖作词,曲调采自知名苏格兰民歌AuldLangSyne,亦与台湾毕业季时必唱的那首《骊歌》同曲调。

    注三:“引扬”两三事

    遣返日本人的“引扬”工作,自一九四六年二月开始,至一九四六年四月上旬宣布遣送作业完毕。除了有留用命令的日本人反其家属共两万七千多人外,其他在台日人均在此时间点前搭上回日本为遣返船。至于留用日人,最后一批也在一九四八年八月返回日本。遣返船靠岸的港口,包含九州岛的博德(福冈)、佐世保、鹿儿岛与本州岛的六个港口。上陆的遣返者,必须接受检疫及在身上喷洒杀虫剂驱虫,没有亲人来接的遣返者得在收容所中待三个月才能离开,但也有人因染上传染病,没能活着走出收容所。离开时,会得到一张免费火车票与一点零用钱、干面包、衣服。

    注四:“湾生”

    这个日语词汇,指的是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六年在台湾出生的日本人。

    注五:“太平洋战争”

    专指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袭珍珠港,至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签署投降书这段期间,轴心国日本与同盟国之间的战争,战场遍及太平洋、印度洋、东亚及东南亚地区,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。

    注六:“日治时代学制”

    与今日有些不同,依序为小学校(主要是日人子弟就读)与公学校(主要是台人子弟就读)、中学校、高等学校及大学;修业年数分别为“六、五、三、三”。今日台湾不少在日治时期创校的高中,如故事中的花莲港中学,前身都是日治时代的中学校,故学生年龄层与现代并非完全相同。

    注七:“日治花莲港市街道名称”与“今日花莲市街道名称”对照。

    故事中萩乃堂所在的“稻住通”为今日的“中华路”;“黑金通”为今日的“中山路”;“春日通”为今日的“复兴路”;“筑紫通”为今日的“中正路”;“营所通”则为今日“中正路618巷反622巷”,因当年为军官宿舍而得名,至今仍有一排日式老建筑在那里。

    注八:“花莲港驿”

    当时的花莲港驿与今日花莲火车站位置并不相同,是在今日的“花莲铁道文化园区”那里,靠港边很近,离稻住通仅有一个街区的距离。

    注九:“内地人”与“本岛人”

    当时将日本人称做“内地人”,台湾人称作“本岛人”,为求反映时代,因此那个时代的角色对话时使用此一方式指称。

    注十:“七脚川事件”

    爆发的年份为一九0八年(明治四十一年),至一九一四年(大正三年)最后一批不愿归顺的衽人才投降,此事件造成七脚川社人被迫离散到台东鹿野及花莲南势五社,并且他们的衽址成为日本政府官办移民村吉野村的土地。

    注十一“南园村”(天啊,居然写到注十一……)

    故事中巴奈跟谢春香、邱胜彦所住的“南园村”,即今日的吉安乡“南华村”,在吉野村的隔壁,是汉人与原住民混居的村落。

    能够看到这里的人,请容作者致上最高的敬意。(看完的人一定也很喜欢历史吧!不然这么落落长的东西谁有耐心看完?)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会对这些琐碎的时空背景设定感兴趣,但想着也许会有人想多知道一些,所以还是放了上来。查资料的过程中参考了许多书籍与论文,希望能尽力呈现那个时代的氛围,但同时也深深感到自己能力的不足。

    若有考据上的错误,请原谅作者的能力不足,也欢迎指教。

    后记

    身边的历史裴宁

    这个故事的灵感,是由好几个在不同时间点出现的想法连成的。

    一切始于几年前去花莲拜访亲戚时,亲戚带我去了彷如踏入日本结界的埯柊院,看着院落内的八十八尊石佛、典雅的江户风格拜殿、屋檐下的晴天娃娃,真让人有种身在日本的错觉;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,历史课本上没写到的,东部日本移民村与七脚川事件的故事,就发生在我脚踏的这片土地上。

    曾在这片土地共同生活的日本人、原住民、汉人,究竟曾交织出怎样的故事呢?当时的我就忍不住这么想着,那份想象成为一颗种子,在心底冬眠。

    去年秋天,我的第一本小说即将出版之际,看了一部日本纯爱电影,电影本身并没有特别打动我,跟这个故事也没什么相似之处(唯一的相似之处可能是主角都说日语?),但电影的主题曲不知何故撼动了我,唤醒了我心里的那颗种子,发起芽来,说:来写一个花莲的日本移民与他后代的故事吧。

    于是我上网找数据,很幸运地,就名我想写这样一个故事的同一个月份,一本记录湾生日本人故事的书籍热腾腾地出版了,我立刻买了、读了,然后又陆陆续续买了很多关于日治时期的资料书,故事终于在我心里渐渐成形。

    学生时代读历史时,总觉得那些历史事件离自己很遥远,好像没什么关系,背了忘、忘了再背,尤其近代史简直是大混战,人名地名条约名满天飞,什么马关条约、开罗宣言、波茨坦宣言等等。但是,在为了写这个故事翻阅史料的时候,我才深深感受到,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历史的浪潮之下而不自觉,那些影响了我们祖父母辈的历史,余波当然也会打在身为下一辈或下下一辈的我们身上,以一种我们或许没有察觉的方式。我想写的,就是这股时代的余波如何影响着现今的人们。

    唔,是不是有点太沉重了?抱歉抱歉。

    第二本作品就挑战近代历史题材,自己写到中途时也觉得是不是太自不量力了,但真的很想完成这个故事,因此还是尽最大力量去查去写;写完初稿那天我简直像一块被打上海滩的烂布,跟亲友说“我脑汁被榨干了,请让我就这样倒地不起不要理我”(亲友:喂你振作点)。在历史场景的描写上,我尽力去做到描写出时代感与贴近史实;关于原住民文化的部分,也希望能尽量传达出正确的资讯,但一定还是会有错漏和不足之处,欢迎指教,也请容我在之后的作品中改进。

    二战终战到这个故事完稿正好七十年,在这场影响几乎波及全球的战争的威胁之下,不少那一代的人都有相当惊心动魄的故事:躲空袭、逃难、上战场、生离死别等等。我相信每个人身边都有历史,如果有机会,去跟还健在的长辈们聊聊,或去追寻一下自己的家族史,也许你身边就有着不输小说的精彩历史呢。

(快捷键:←)上一章  日照蔚蓝海  下一章(快捷键:→)